主办: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双高项目建设办公室   设计:信息化中心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 层类定制 岗课融通 动态互融 浙江交通
· 滨州职业学院 “四维度六要素三机制”
· 聚势 赋能 共赢——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
·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六维”同步推
· 淄博职业学院深化学分制改革 打造技术
· “五位一体” 全程管评 数据循证 杭州
· 王靖高:高职高质量发展的五个支点
·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科学构建高
·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卢旺达办学实践 政
·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五维一体”构
“三劳共育 三阶递进 五位一体”劳育实践——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侧记
2021/07/05 11:01    编辑:    点击:[]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文件和《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五育并举”,系统构建了“三劳共育、三阶递进、五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打造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生态。

搭建平台 推进理论研究

构建“研究院—研究中心—职业学校”三级研究体系。牵头成立全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研究院,遴选36所职业院校成立劳动教育研究中心,1000多所职业院校联合开展劳动教育研究。

组建“教指机构成员—劳动教育研究员—劳动教育教师”三级研究队伍。由国家教育部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机构领导领衔,78名全国劳动教育研究员为骨干,100多名劳模(技能大师)为导师组建了专兼结合的专业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开展“劳动教育理论—劳动教育制度—劳动教育实践”三大领域研究。在强化劳动教育理论研究、构建实施劳动教育制度保障体系、创新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3个领域,积极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探索模式 促进教育发展

(一)创新“三劳共育、三阶递进”的劳动教育载体

依托“三全育人”的理念,根据职业院校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劳动教育的重点,全面聚焦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3种类型的劳动教育,学校、家庭和企业“三方联动”,统筹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劳动教育和实践。一年级侧重日常生活劳动,主要以劳动基本理论、校内劳动实践和社团活动、参观企业文化为主,强化劳动自立意识,体验持家之道,养成学生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二年级在侧重服务性劳动的基础上结合专业进行生产劳动,开展社区服务、勤工助学、技能大赛、实习实训、跟岗实训等,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三年级侧重生产劳动中创新创业择业,在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中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养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二)创新“五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1.实施“思政劳育”教育学生“要劳动”。学校把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特别强调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这个主渠道、主阵地,形成德育、劳育协同效应,注重将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以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融入其中。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加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相关内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授过程中,在家庭美德和法律基础等章节,加入劳动教育价值观相关内容。

2.实施“课程劳育”教育学生“识劳动”。专门开设了系列劳动教育通识类课程的选修课和必修课,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充分挖掘劳动教育元素,设置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军事训练、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向学生系统介绍劳动法律、劳动关系、劳动经济、劳动社会保障、劳动安全、职业卫生等各门劳动科学基础知识。在课程内容上,较好地从文化素质教育、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专业知识教育等不同视角,将课程内容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课程实施上,提高教学艺术,较好地将“课程劳育”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增强“课程劳育”的感染力、亲和力和说服力。

3.实施“专业劳育”教育学生“会劳动”。印发《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关于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把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与实习实训,开设钣喷学徒岗位实习、数控加工综合实践、物联网综合实训等专业实践教学课程682门,在专业课程中强化劳动伦理和劳动发展趋势教育,强化专业领域内劳动技能和工匠精神的培养,构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劳育价值体系。

4.实施“实践劳育”教育学生“懂劳动”。把劳动教育融入广阔的第二、第三课堂活动。学校全面推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五个一工程”,帮助学生树立一个职业理想、学好一门职业知识、练好一种职业技能、涵养一种艺术品质、热爱一项体育运动,推进劳动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等环节的紧密融合。

5.实施“文化劳育”教育学生“爱劳动”。通过挖掘校史中关于开拓创新、奋力拼搏、自强不息的典型人物和故事,让师生深刻领会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的道理。建设由67台机器组成的工业文化大观园,打造工业文化品牌,组织“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等活动53场次,开展“最美教师”“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评选,宣传展示优秀师生的工作业绩与事迹,引领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在服务他人的同时,收获劳动的快乐,打造文化传承的校史馆和文化感知的展览馆,建设具有真实职场氛围的教室、实训室和工作室。

构建机制 深化科学评价

(一)开展劳动素养评价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融合机制

制定《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评价办法》,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根据《分年级育人纲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劳动教育,分别从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成果4个评价维度,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现情况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劳育部分测评内容。

(二)探索劳动素养评价的独立表彰机制

通过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形成劳动素养评价的定量或定性结果,对劳动素养优秀的学生予以表彰,对相对落后的学生进行激励,通过正面奖励和反向引导的方式,强化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从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结果认定上,建立“劳育”表彰的荣誉性奖励机制,设立“劳动之星”“劳动先进班级”等奖项,评定“劳动之星”58人、“劳动先进班级”20个,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养成勤俭节约、认真负责、团结合作、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以及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学院举办劳动技能大赛、劳动表彰大会等活动,丰富劳动教育教学成果,巩固劳动教育的长期效应。

(三)建立劳动素养评价结果的长期记录机制

客观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体现学生劳动能力、劳动态度的发展变化,为其未来求职升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等方面提供有益参考。通过平台化模式建立劳动素养评价评分卡、记录表等方式,对长期记录的劳动教育成果数据进行个体化和群体化分析,综合反映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开展就业推荐、择业指导等提供背景材料和基础信息。

通过劳动教育的全面开展与落实落地,近年来在中国技能大赛中,5名学生获得相关赛项的冠军,被授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学生参与志愿服务2万余人次,获得市级以上志愿服务荣誉2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学校先后3次在全国性的研讨会上作经验分享,“助推劳动教育职业院校有优势”被权威媒体报道,“劳动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获全国高职高专党委书记论坛一等奖。学校开展“冬日阳光 青心助农”劳动实践教育品牌活动,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傅田 许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