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双高项目建设办公室   设计:信息化中心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前沿 > 正文
· 落实国家高技能人才战略的八种模式 以
· 虚拟仿真助推实训教学改革
· 打造“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新模式
·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逻辑、他国
· 强化统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育人实效
· 把握三个关键词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
· 工作本位学习视域下职业教育师资发展:
· 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急需新机制
· 增强适应性,推动职教高质量发展
· 构建“四链”融合职业教育新生态
类型属性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1/08/27 09:17    编辑:    点击:[]

一、类型属性与教育特征:高质量发展逻辑生成

确定并强化类型属性,是职业教育“下一盘大棋、打一场翻身仗”的逻辑起点,关乎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关乎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方向。

(一)高等职业教育类型说

高等教育分为两大类:一是以理论知识增长为逻辑的学术型、学科型高等教育,代表机构是普通高校,以学习某一门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为最终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较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其具体要素是范畴、概念、结构、内容、方法、组织及学科发展史、理论、教室、校园、实验室、学科体系等;二是以从事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发展为逻辑的职业型、技能型高等教育,代表机构是高职院校,以培养从事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的,其具体要素是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及工具的发展史、技能、车间、实训室、企业、行动体系等。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而非一个层次。2019年12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发布,是该法从颁布实施以来的第一次修订,其中将“高等职业学校”的概念修改为与“普通高等学校”并列的“职业高等学校”,“职业高等学校”的说法首次出现,落实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属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篇明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即同是教育,一样重要;同是教育,类型不同。这一重大论断指明了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方向。

(二)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正在由追求量的发展向质的显著提升,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向行业企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具有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征。

跨界的多元结构性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第一个特征。从一元结构走向跨界的多元结构的办学格局,以学校与企业的跨界合作为其协同合作育人的结构形式,现代学校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紧密融合。

整合的多重需求性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第二个特征。从单一需求走向整合的多重需求的社会价值,高等职业教育以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3]的整合需求为其生存发展的社会价值。同时,整合社会需求与人本需求这两大需求,其纽带是职业,职业比学历更为重要。多维的制度重构性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第三个特征。从单维思维走向辩证的多维思维,以共性与个性并蓄的框架重构为其制度创新的逻辑工具,因此必须有重构思考。

除此之外,入学方式的开放性、招生结构的分类性、教育场域的拓展性等特征,将成为变革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

、提质培优与增值赋能: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和质量观,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存在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要坚守类型属性,彰显特色显性功能,变革人才培养理念,培育时代“新职师”,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一)坚守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坚守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德技并修,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融合和统一,凸显“高等性”,培育高职教育文化素养土壤,培养高素质、有职业道德素养的能工巧匠;凸显“区域性(行业性)”,坚持产教融合和校企产学研合作,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调整专业结构,为区域(行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发展协同促进;坚持面向市场需求、促进创业就业,以“类型”思维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调整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结构,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岗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坚持面向人人、有教无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发展;坚持政府统筹、多元办学,鼓励基层首创,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形成全社会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显性功能

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在教育实践中所释放出来的实际结果是其功能。高等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为个人就业做准备,教会学生“何以为生”的实际本领,使学生获得社会生产和职业生活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发展造就适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个体发展功能为个人服务社会做准备,通过职业教育形成人的道德智能,使之能胜任所职、热爱所职,进而能有所创造发明,造福社会。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衍生功能为国家、世界增进生产力做准备,不仅通过生产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而且通过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还致力于技术的创新使其直接转化为生产力,通过“技能强国”促进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应彰显其显性正向功能,更好实现教育价值。

(三)变革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

面对技术和职业的快速更迭,高等职业教育应变革人才培养理念,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供给和产业人才需求间的联系与衔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倡导科学完整的人才观,形成全社会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氛围,促进形成技能成才的社会共识,变革传统认知和理念,消除社会误解和偏见;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评价和考核制度,围绕技能素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职业教育纵向贯通、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一体化机制,畅通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健全技术技能人才引进机制,扩大高层次技能人才规模,凸显高端引领作用,鼓励职务职级晋升和工资分配向技术关键岗位、紧缺急需的高层次技能人才倾斜,落实奖励政策和福利待遇等。

(四)加强时代“新职师”培育

“双师型”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点,培养面向未来的技术技能人才,关键在教师。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的发展,要培育新时代的“新职师”,尊重职业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创新教师培养模式,要全面提升教师的技能储备,也要提升教师开展教学培训的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教师教书育人上,聚焦现实社会产业环境中的技术发展及走向趋势,在分析和解决产业活动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掌握新技术的启发和引导;加强对新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推动更多高水平特色院校积极和大中型企业联合,建立“新职师”培育教育基地,完善“共联共培”体制机制;建立“旋转门”式校企人员互派流动机制,切实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主要部门实践、企业技术核心人员到高职院校兼职从教提供便利;推广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员工联合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的“双导师”制度,推动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的高职院校教师人事管理改革,建立企业经营高层管理者、技术骨干和高职院校管理者、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保障教师劳有所得,高职教师从事与本职相关的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可获取相应收入。

(五)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打造高等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中文+职业技能”国际化模式与路径的实践探索,推动“鲁班工坊”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落地发展,推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标准和优质资源国际共享;同时充分利用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基金项目,推动中国同各国在高等职业教育技能领域的交流互鉴,全方位支持高职院校与重点国家开展教育援助、师生交换、学生竞赛和学术交流等活动,积极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着力建设一批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对外合作高地和交流平台,充分彰显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品牌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国际影响力,为国际社会提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节选自《职业教育(中旬刊)》2021年第5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