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双高项目建设办公室   设计:信息化中心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前沿 > 正文
· 落实国家高技能人才战略的八种模式 以
· 虚拟仿真助推实训教学改革
· 打造“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新模式
·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逻辑、他国
· 强化统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育人实效
· 把握三个关键词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
· 工作本位学习视域下职业教育师资发展:
· 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急需新机制
· 增强适应性,推动职教高质量发展
· 构建“四链”融合职业教育新生态
唯物史观视域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学体系的构建
2021/09/14 17:01    编辑:    点击:[]

实践是唯物史观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与学校的长远发展。”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发布标志着课程思政建设进入了一个从地方性探索向全国性全面推进的新阶段。《纲要》明确回答了“课程思政为什么做、做什么、谁来做和怎么做”等基本问题,从道、术、法层面,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强化建章立制,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优秀的教师总是秉承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开展教学实践。目前高校重智育、轻德育和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教师缺乏传道的情怀和担当,不想在育人工作上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现实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认为专业教学是学‘真本事’,思政教育是‘假把式’,将立德与树人相分离、教书与育人相割裂,课堂上只传授知识不进行价值引领”。教师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这种大先生的要求是全方面的,除了知识学习和积累外,还要做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其中科学研究是教学的基础和出发点。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科研积累,很难将高深的知识以通俗易懂和生动有趣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为此,高校可通过建立系列机制,如教师能力提升机制、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激励机制、评价体系、组织保障机制等,搭建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的平台,组织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等活动,创造氛围和条件,促进教师之间的学习互动和交流,激发他们的思想共鸣。

二、因课因时而异,明确和建构分科分课分段分级的课程思政目标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综合体,其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思想政治教育是贯通其中的一条主线。

首先,为克服课程内容陈旧、单一且重复等弊端,满足学生求新求异、求真求实的学习需求,课程思政建设要规范学科课程思政间的相对边界。为此,应结合专业特点,契合学科优势和特色,遵循历史、现实、知识和需求等方面的逻辑,力求使哲学社会科学以其人文精神感召和规范学生行为;理科要将科学精神、辩证思维和创新精神等渗透在专业教学中;工科应重视培养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等。其次,遵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原则,从整体上系统规划各门课程的侧重点和聚焦点,基于学科逻辑和知识逻辑,分层次建构“学科—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体系。从学科特色、学段差异、校际优势等方面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重新审视课程定位、内容和效果。每门课程在学科知识体系建构中都具有自己独立的功能和作用,思政课重价值引领,要触及灵魂;通识课根植信念和精神,需润物无声;专业课要有情怀和担当,需点燃信仰。此外,要系统设计、阶梯递进,建构分段、分级的课程思政目标体系。大学一年级强调确立职业目标和人生发展方向、做好学业与职业规划;大学二、三年级强调提高实践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大学四年级强调培养职业伦理和正确的择业观;研究生阶段强调培养科学精神、钻研精神、科研伦理意识等,建设适合学生特点、年级和专业,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课程思政。

三、围绕建设目标,挖掘和内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

教材具有客观性和抽象性的特点,而教学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其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及与大学生的关联状态。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将专业课嫁接到思政课,而是要建构起教育的情境,深挖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和功能,将专业和思政高度融合和有机统一起来。当前的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多流于形式、浮于表层和简单嫁接,无法达到润物无声地融入到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当中,以春风化雨的效果去教育和滋养学生。而课堂教学的有限性决定了资源挖掘应是本着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互映衬、相互支撑的“精中选精”的原则。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讲过一个很生动的比喻,他拿挖矿采掘的过程来比喻思政课程形成金课的过程。

首先,应探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功能;第二,对挖掘出来的思政元素进行冶炼和提炼,这是一个将思政元素和专业的前沿知识、专业原理有机结合起来的过程;最后,对这个冶炼出来的毛坯产品,经过打磨加工,最终生成一堂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的高质量金课。在此过程中,需要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目标,遴选课程知识点,充分发掘支撑课程核心能力的价值内涵,形成全覆盖、有特色但不重叠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使之在知识层面系统配合、逻辑层面清晰严密、理论层次衔接递进、价值引领实效显著。

四、突出问题导向,建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体系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但在实践中有一些课堂教学实际是以教材中的结论和答案为起点,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实践证明,学生排斥这样的课堂。“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好奇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这就需要从问题着手。因此,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要有效、管用、解渴,必须要找到学生的困惑所在,能够回答学生的问题。首先,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设置若干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条,使课程思政教学从教材、教案、教法上走向深入,引导学生感受思想、信仰和精神的力量,能够更深刻地思考。其次,要积极探索各门课程实现育人功能的途径和艺术,将思政元素及其教育功能有机融入到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中去。“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就是掌握好“盐何时撒”“如何撒”“撒多少”,在润物无声中达成育人之功。再次,要依据教师的掌握程度、课程内容的匹配程度、与学生的契合程度等,选用多元化的方法,如故事式、情景式、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等方法让课堂教学更生动,采用一种精细的、浸润式的隐性教育,而不是粗放的、漫灌式的显性教育,将盐融解到各种食物中进行化合反应,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标。此外,要构建过程性和发展性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其显性的评价标志有两个,第一个是教师是否融入了情感,第二个是学生是否有情感的共鸣和价值的认同。

课程思政并没有一成不变的运作模式,只有把课程思政的基本原则同学生的心理愿望、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等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推动课程思政在不断调整、不断改革中趋于成熟和完善。 (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 1 6 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