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2021/09/14 17:18 编辑: 点击:[]
课程思政的成效在于它的可接纳性,实施的难点在于如何创造这种接纳性。既要避免简单地植入、嵌入及片断地插入,又要有效实施价值引领,贯通核心理念,便于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习惯。 一、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 课程思政的德育性和教育性属性,决定了课程思政包含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功能,两者是一体协同的。职业素养是人们在职业活动过程中行为规范的体现,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理念和行为习惯,具体表现为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团队合作、细致严谨等,这些职业品质与相应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往往融于一体,相互促进。如何将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首先要把握专业课程的特点,例如《会计》课程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细致严谨,这既是品质,也是技能,两者缺一不可;《导游实务》强调要使学生学会耐心地沟通和注重细节,这门课中没有难懂的专业知识,但沟通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是从事导游职业必须具备的职业品质,在这门课里能力与素养是相通的。只有准确把握了专业特点,才能将课程思政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其次,任课教师自身要不断提升人文素养、专业素养,重视课程思政。只有将课程思政转化为职业素养的具体内容,才能发之自然,契合主题,熟练地将两者渗透、融合。同时,授课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依据专业技能特点,分类设计相应的专业素养目标,根据专业实践提取课程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的素材源于专业,实现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效融合。 二、与实践教学相融合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思政实施的盲点与难点。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个部分,前者主要是实训操作,后者不仅是以实践操作为主,而且是使学生置身于企业环境之中,感受企业氛围。如何将课程思政与技能训练相融合?如何将其贯通于产教融合中?首先,要把握好贯通融合的教育理念,这是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实践课要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的质量意识、服务态度、沟通方式等都无声地传达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现代产业要求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高职院校要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制度和实践流程,使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企业实习期间,邀请企业优秀员工讲述先进事迹、工作经验,融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优秀文化素养于实践教学之中,让学生耳濡目染优秀员工的工作态度、社会责任、团队意识、工作技能、创新能力等,实现思政课程与企业文化、职业精神的有机融合。结合实习岗位,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参与,共同设计、制定融合课程思政内容的企业实践项目和岗位训练标准,按照准员工和准职业素养标准的要求,组织顶岗实习。 三、与校园生活相融合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校园是学生生活的主环境。高职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将课程思政贯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行全方位育人,需要有效整合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实现课堂显性教育与第二课堂隐性教育的有机衔接。以价值为引领,发掘“校园微素养”“生活微能量”等身边活的思政元素,推动单向度思政课向全方位育人的课程思政转型,形成点、线、面融合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探索“微学习+微公益+微活动”校园生活化育人模式,大力开展社会实践、公益志愿活动和文化社团活动,鼓励高职学生走进社区、企业、农村,通过开展项目化实践,助推课程思政落实落细,增强学生的职业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开展课后技术服务,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责任意识和奉献的品质。寝室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空间,要树立“文化与生活一体化”育人理念,丰富公寓文化,注重发挥公寓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17期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