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势与发展:高职院校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基础实证研究
2022/01/14 15:39 编辑: 点击:[]
对20年来有关专业群政策演进进行分析,运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和可视化工具,以253个高水平专业群为研究对象,从面向产业结构、群内专业结构、师资队伍、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发现,高水平专业群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与区域经济发展基本契合;专业群负责人层次较高,个别专业群显现师资不足;产教融合深入推进,专业群之间差距较大。提出要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提升专业群发展的适应性,优化双师队伍结构,打造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校企形成命运共同体,深化产教“技术+利益”融合,推进专业群高水平发展。 高水平专业群肩负着培养适应产业链发展需要的人才重任,是推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2019年12月,教育部启动首轮“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是“双高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旨在于发挥“高水平”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形成“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在“双高计划”正式将专业群作为建设载体之前,业界关于专业群的研究和探讨一直都存在,近年来有关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站在高职教育发展新的历史起点,首轮遴选出的253个高水平专业群有何优势?应该如何有效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本研究试图在梳理近20年有关专业群政策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从分析253个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基础入手,厘清现阶段专业群建设的优势和不足,探寻高职院校高质量推进专业群建设的策略和思路。 一、专业群发展的政策演进 (一)探索酝酿阶段 21世纪以来的20多年,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专业群建设予以引导。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到“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第一次以“职业岗位(群)”的形式出现了“群”的提法。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发布,提出“重点建成50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这是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建设的文件中首次出现“专业群”的概念。随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这一时期开始提出高职专业群概念,但对于专业群内涵没有具体阐释,建设口径仍以专业为主,旨在以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做法引领和带动相近专业发展。自2005年开始,有关专业群的研究也逐渐复苏,期刊论文发表开始增多,研究多以理论探讨为主。 (二)蓄势待发阶段 2014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委编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形成一批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对区域发展有重大支撑作用的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专业集群”,进一步明确了专业群的建设目标。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集群越来越突出。因此,专业群建设突出了“服务需求”的明确导向,强调基于外部需求建设特色优势专业群,引导学校科学定位,同时也引入了课程群、产业集群等概念。《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也提出“引导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集中力量办好当地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群)”。从文献研究来看,在2014年,有关专业群的研究到达第二轮高潮,但在实施层面多以专业为单位开展各项建设。 (三)实质性建设阶段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聚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这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以来第一次在政策文件中把专业群建设置于与院校建设同等地位。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渗透至经济发展的各个产业领域,使得产业技术领域各类技术相互融合,技术应用创新成为专业群内新的纽带,职业教育需要培养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将技术应用资源作用于人才培养过程,为产业精准输送高质量人才。经过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有力推进和引导,专业群的建设进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从专业建设转向专业群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促进教学资源共享、提升专业竞争力、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主动作为,对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职业教育发展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基础分析 (一)研究方法 根据“双高计划”申报的公示数据,本研究以首轮立项的253个高水平专业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可视化分析技术和SPSS数据分析软件,以“数据分析—分类梳理—策略建议”为逻辑主线,从专业群面向产业结构、群内专业结构、师资队伍、产教融合情况等方面对高水平专业群项目的建设基础进行实证分析。 (二)研究分析 1.从面向产业结构分析 专业群建设是推进“双高计划”建设和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切入点,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对接产业结构分析,有75个专业群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有71个专业群面向现代服务业,有63个专业群面向先进制造业,有23个专业群面向现代农业。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群占比达到83%,如图1所示。
为进一步分析双高专业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匹配度,对专业群主要面向产业结构进行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在253个专业群中,位于东部地区的专业群有127个,占总数的50.2%,位于东北部地区的专业群19个,仅占7.5%。与此对照并横向比较,71个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专业群中分布于东部地区的占57.7%,75个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群中分布于东部地区的占53.3%,均高于专业群在东部地区的分布比例。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专业群有21.1%位于中部地区,高于专业群在中部地区分布的18.6%。面向现代农业的专业群中有39.1%位于西部,明显高于专业群的分布23.7%。而东北部地区专业群分布较为突出的是现代农业和现代制造业。从总体分布来看,专业群分布与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基本相契合。
2.从群内专业结构分析 “双高计划”立项建设专业群,除新闻传播大类以外,覆盖其余18个专业大类,涉及最多的专业大类为装备制造大类,共有59个专业群,占专业群总数的23.3%,其次是交通运输大类专业群30个和电子信息大类专业群28个。 从专业群内的专业结构来看,253个专业群包括专业数1110个,每个专业群平均包含专业数4.4个。其中,装备制造大类专业数283个,占专业总数的25.5%;电子信息大类专业数159个,占专业总数的14.3%;财经商贸大类专业数106个,占专业总数的9.5%;其次是交通运输大类、土木建筑大类、农林牧渔大类等。利用可视化分析技术和SPSS软件的频次统计,结合双高专业群内所含专业频次统计(表2)和专业分布云图(图2)分析,所含专业最多的是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制造类专业,电子商务、软件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也占据了不少比例。
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举措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不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从高水平专业群内专业结构可以看出,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将对推进数字产业化和制造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3.从师资队伍分析 专业群负责人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力量。根据对专业群负责人的分析,男性177人,女性76人,男性占2/3。从年龄结构来看,年龄最小的40岁,最大的63岁。其中,51~60岁的专业群负责人有180人,61岁及以上的专业群负责人8人,共占专业群负责人总数的74.3%。从职称结构来看,专业群负责人中具有正高级职称236人,其中,二级教授28人。从学历学位结构来看,专业群负责人具有博士学位55人,占总数的21.7%;具有硕士学位152人,占总数的60.1%。总体来看,专业群负责人基本上具有高学历、高职称,都承担领导职务,同时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专业建设经验,这些都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专业群负责人年龄总体偏大,50岁及以下专业群负责人仅为65人,占总数的25.7%(表3)。
为进一步验证专业群负责人的职称、学位和年龄与双高专业群建设等级是否存在相关性,分别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Spearman’srankcorrelation)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反映的是两组变量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计算采用取值等级,而不是取值本身。定义X、Y为两组数据,元素个数均为n,两个随机变量取的第i(1<=i<=n)个值分别用Xi、Yi表示,其斯皮尔曼相关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di为Xi和Yi之间的等级差。 把双高建设等级按校A类、校B类、校C类、专业群A类、专业群B类、专业群C类6个级别分别赋值1~6,专业群负责人的职称,职称(二级教授、三级教授、教授、其他)、学位(博士、硕士、学位、其他)、年龄(40岁以下、41~50岁、51~60岁、60岁以上)按各大自分类分别赋值1-4。从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来看,专业群负责人具有二级教授和三级教授在专业群等级数值上明显低于其他职称,具有博士学位的负责人在数值上也明显低于具有学士学位和其他,而在年龄层面,负责人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专业群等级数值相对较高。运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进一步进行相关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专业群负责人的职称和学位与专业群建设等级的相关性在p=0.01级别上存在显著相关,而年龄并没有体现出显著的相关性。
结合两表数据可见,专业群负责人的职称、学位越高,专业群立项等级相对较高,与专业群立项等级存在正向相关,两者相关性显著。而在年龄上,则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 运用描述性统计对专业群专任教师队伍进行分析。从数据来看,高水平专业群的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都较高,有32个专业群其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为100%,中位数为91.53%,253个专业群的双师素质比例平均为89.64%。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70%以下的专业群有7个,最小的仅为42.11%。从专任教师数来看,每个专业拥有专任教师数19.23人,专任教师最少的专业仅5人,最多的有102人,中位数16.6人。从专任教师生师比来看,最小的专业可以达到3.08,而专任教师生师比最大的为62.90,差距比较大(表5)。
4.从产教融合分析 深化产教融合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与产教融合相关的指标主要有兼职教师数、合作企业数、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情况、合作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情况、订单培养、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等内容。对于一组数据的分析,不仅需要集中数量指标,而且还需要差异量数的指标,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对数据做较全面的分析,差异量越大,说明集中量的代表性越差;差异量越小,说明集中量的代表性越好。同时,在分析中引入变异系数(Coefficientof Variation),简称CV,它是标准差与平均值的比值,计算公式:
([σ]代表标准差,[μ]代表平均值)。 反映各指标在总体均值不等的情况下各自的离散程度。值越大,表示离散程度越大。
在进行分析统计时已将数值为0的指标定义为缺失值。通过对上述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从表6可以看出,个别指标的差异性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平均值和中位数相差较远,存在偏态分布,用平均值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些数组的形态,结合最小值和最大值差距、标准差以及变异系数均可以印证。企业为学校准捐赠和捐赠的缺失值最多,分别为48个专业群和58个专业群,最少的准捐赠和捐赠都只有0.4万元,说明有相当数量的专业群要获得企业的准捐赠和捐赠有一定的难度。但另一方面,准捐赠最多的专业群有2206.08万元,捐赠最多的有1057.57万元,变异系数分别为1.90和1.37。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数也可以看出,平均值和中位数相距甚远,差异系数更是达到3.16,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最多的有近20万人次,而少的专业群仅个位数,说明专业群在为社会提供培训服务方面的能力参差不齐。 运用单因素ANOVA检验等对产教融合相关指标和专业群建设等级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大部分上述指标与专业群建设等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即p>0.05,相关性不明显(表7)。
对企业接收学生数(显著性p<0.05)做事后检验分析,各专业群立项等级之间未显示出相关性。总体来看,专业群之间产教融合差距较大,但与专业群建设等级不存在明显正向相关,等级较高的专业群在相关性分析上没有体现出较高的产教融合水平。 三、现状分析 (一)专业群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与区域经济发展基本契合 专业群建设主要是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253个高水平专业群1110个专业点覆盖了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应用等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领域,197所双高院校的在校生总数占全国高职院校的1/6,无论从专业布局还是在校生规模,均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从全国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对照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专业群分布,东部地区发展侧重大数据发展、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西部地区侧重于种植、畜牧养殖等现代农业的发展,东北三省的制造业和农业历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各地区高水平专业群主要面向产业与区域产业发展,基础较为契合。 (二)专业群负责人层次较高,个别专业群显示师资不足 专业群负责人基本上具有“职称高、学历高、职务高”的“三高”特点,为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专业群负责人年龄总体偏大,55岁及以上有128人,超过总数的一半。专业群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要有一定资历和经验的负责人提当重任,也需要培养更多青年教师负责人参与专业群建设。从专业群整体师资队伍分析来看,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较高,为专业群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作为高水平专业群,专任教师数是专业群发展的根本保障。然而,地区之间、学校之间专任教师数差距较大,个别专业群专任教师生师比过高,专任教师数存在明显不足的情况。 (三)产教融合深入推进,专业群之间差距较大 双高建设专业群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课程,企业兼职教师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课的教学课时数占专业课时总数30%以上的专业群有138个,其中有30个专业群兼职教师授课比例占一半以上。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和技术技能服务,企业接收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建立了学校与企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的机制。但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专业群之间产教融合水平差距较大,也没有显示出立项建设等级高的专业群在合作企业数、合作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等指标的数据层面有较突出的表现。 四、思考与建议 (一)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提升专业群发展的适应性 专业群是一组结构有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的集合,专业群的内在组成决定了专业外在的服务形式或服务面向。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重点围绕区域经济带、产业带、产业集群,以适应区域产业融合发展为着力点,动态升级专业群建设内涵,建设适应产业链、岗位群发展需求的专业群,形成具有显著特色和影响力的专业群品牌。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的特点,决定其可以跨专业大类进行集群整合和建设,可以“以强带弱”,也可以“强强联合”。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快,社会对康复护理、健康养老等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由于康复养老等专业起步晚,基础弱,按照以往的专业建设模式,可能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积累才会有起色。在首轮双高立项的专业群中,有9个专业群包含了康复养老类专业,利用主打专业的优势和资源带动基础较弱的专业发展,将原来单个专业的发展目标,整合至专业群整体的发展目标,实现群内资源优势互补,发挥专业群在资源共建共享上更为持续的内驱动力。 (二)优化双师队伍结构,打造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 高水平双师队伍是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目标。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学创新团队对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具有积极作用。在优化师资队伍和结构上,专业群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要及时补充专任教师队伍广纳贤才,确保有足够的师资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同时要加大对青年专业带头人和专任教师的培养,建立以老带新的培育机制,让有经验的老教师带领年轻教师落实专业成长,让企业有经验有技能的师傅传授技术落实技能成长,对内增厚专业知识面,对外加强技术技能水平,做到知识和技能的有机融合、有机发展。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分析和研究。引导“新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成长,促进教师个人和团队专业化发展。教育部印发的《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为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了方向和参照。在提升师资水平上,要加大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与合作企业能工巧匠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需求无缝对接,推进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方式与生产方式对接,提高专业知识在企业生产实践中的转换实效,使学生进入生产环境能根据所学知识和技能尽快适应生产需要。 (三)校企形成命运共同体,深化产教“技术+利益”融合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高质量产教融合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根本任务和质量体现。一是要深化“技术”融合。高职院校拥有厚实的理论技术知识和创新型双师教学团队,通过聚集专业优势,推动技术成果应用,做好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企业拥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技能大师、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对技术发展的感知力。校企双方各有优势和需求,通过取长补短实现校企双方的技术融合和创新发展。二是要深化“利益”融合。在产教融合的进程中,学校和企业均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只有当双方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才能最终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中的价值取向在于吸引优势企业资源,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专业服务产业能力;而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是为了获得技术服务和人力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双方都为推进产业发展而进行产教融合。因此,要充分发挥产教利益融合的价值链效应,有助于教育与产业协同解决人力资源供需的现实问题,实现双方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利用方面的共同利益,最终形成产教融合发展命运共同体。 【关闭】 |